老师是谁?
他是北京大学禅学社首任名誉社长、着名佛学研究专家、印度宗教研究专家。
他在浙江省普陀山普济寺了空法师处受三皈依,法名“根培”。先后师从贾题韬老居士、黄念祖老居士,印度学大师徐梵澄先生和金克木先生,对科学、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有深入研究。
他的研究深入经藏,并注重实修,坚持每日念佛持咒修行,并随国学大师季羡林修习了梵文与巴利文。十多年前,他提出“21世纪是母系文明回归的世纪”的观点,倡导多元世界与多元文化。
于晓非 北京大学禅学社首任名誉社长 着名佛学研究专家 印度宗教研究专家
谁得来学!
在事业中忙碌的您,是否想通过佛学去化解人生和事业遇到的困惑,然而却苦于找不到法门——
如何找到本心,从容地面对工作与生活?
如何用“空”的智慧理解世界,用“空”的智慧排除干扰?
如何更好地认识自我,拓宽思维,使事业保持持续的成功?
如何享受事业成功带来的美好生活,获得人生的双圆满?
佛教传入中国一千多年来,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改变了我们这个务实民族对“彼岸世界”的信仰方式;
佛教给予了我们“灵魂不灭”“时空无限”的概念;世界、刹那、因果、轮回——这些带着哲学意味的词汇最初都来自佛典。
一念清静,福泽后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伦理道德的支柱。佛国净土中的无穷智慧,一直引领着人们的灵魂走向宁静自在。
课程3要点
第一,出离心。通过对“波罗蜜”的释义,阐述印度宗教基于六道三世轮回的生命观而特有的厌世出离的文化精神。
第二,无我见。通过对“般若”的释义,阐述依据印度佛教论师龙树中观见地而建立的佛教正见:缘起与性空。
第三,菩提心。通过对《金刚经》部分经文的解说,阐述大乘佛教资粮位修行的根本: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的生起与修为。
老师语录
☆ 现在很多学者喜欢用文化共性的思想方法去研究,而我认为一种文化的价值更应该体现在差异上,我就是要讲出佛学与其他思想具有差异化的地方。一个企业要成功,就一定要有核心竞争力,而我们来到这里学习,就一定要跟不学习的人不一样。
☆ 佛,最根本的修行是智慧。佛把智慧比成一条鱼,只有源源不断福德的水,智慧才不会枯竭。
☆ 什么是真正的布施?就是要淡化心中的我,无我才是佛学的最高境界。
☆ 佛经学习即是修炼心智,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它既能帮助你从佛教源流中汲取最为精粹的传统文化养分,又能让你以开放的心态、包容的胸怀吸收世界文明的智慧,达到融会贯通地领悟人类文明的目的。
学员感悟
万千世事过,大幸有佛陀。方塘少娴静,心智常沌浊。
福祸出有因,贵贱皆衣钵。罪愆生轮回,涅盘由功德。
世俗好有常,岁月陷蹉跎,胜义论无常,见性方无我。
增益何所益?损减何所得?八苦本自求,四谛乃佛舍。
三世循轮回,六道尚规则。春短秋冬长,乐少苦难多。
东西南北中,无风是般若。乘筏菩提树,逍遥度大河。
人终有一死,如果可以选择:是人死如灯灭?还是去见阎罗王?还是涅盘成佛?我还是会选涅盘。你可能觉得死了再来…死了再来…也无所谓,生生世世做人也不错,那是因为你没有体会太多的苦,而且你侥幸的以为你还能再做人,万一遁入畜生道,甚至饿鬼道,地狱道呢?所以,即使这一世不能涅盘,也不能不修行。
学习须知
时间:2017年10月28-29日
地点:武汉大学校内
联系人:17786012601(向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