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武汉大学国学班: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
-
发布时间:2024-12-16 人气:112
-
曾国藩有一句名言:“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民间俗话也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武汉大学国学班在《道德经》里就告诉我们,“知人者智”——识人是一门大的智慧。作为一个领导,知人善任是团队迅速发展的保障。
而作为一个普通人,擦亮眼睛看清楚怎样的人值得交往、怎样的人应该多加提防、怎样的人可以托付真心、怎样的人止于泛泛之交也是很重要的。
无论是爱情上遇人不淑、还是友情上将把柄落入小人之手,都会给人生造成莫大的影响。
孔子的“三步识人”
孔子在《论语》中就曾教我们识人的三个步骤。“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武汉大学国学培训班讲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是孔子给出的,从“现在”与“过去”、“外在”与“内在”的双重角度,综合判断一个人善恶好坏的三条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以”是指人的当前的言行;“由”是指导致此人当前言行的原因;“安”是指此人以什么样的用心和目的。
评判一个人,首先,就是先以平时都能看得到的日常言行来进行判断。如果一个人平时的言行,看起来很好,或是很坏,姑且留下一个初步印象。
第二步,要看是什么外在因素导致了此人当前的言行。
第三步,要考察此人的用心和目的是什么。经过这三个步骤的考察,就可以对一个人进行评判了。
按照这个标准,如果一个人行为光明美好,内心坦荡,做事的出发点也没有不可告人之处,那就一定是君子无疑。
如果是出于求名的心态来做一些好事,恐怕就只能算作伪君子了。而如果是连龌龊的心态、不择手段的办事行为都不加以掩饰了,那此人定是真小人,需要离他远一些。
《吕氏春秋》中的“八观六验”
《吕氏春秋·论人》中说,“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
这段话讲的是通过一个人在不同处境中的表现来判断这个人的品性。
武汉国学培训班指出所谓八观讲的是:当一个人处境顺利时,观察他礼遇的是哪些人;当一个人处于显贵地位时,观察他推荐的是哪些人;
当一个人富有时,观察他养的是哪些门客;当一个人听取别人的意见后,观察他采纳的是哪些意见;当一个人闲居无事时,观察他有哪些爱好;
当一个人处于放松的状态时,观察他讲哪些东西;当一个人贫穷时,观察他不接受什么;当一个人地位卑贱时,观察他什么事不会去做。
六验的意思是:使一个人高兴,借此考验他安分守己的能力,看他是否得意忘形;讨好一个人,看他有没有什么癖性;
使一个人发怒,考验他自我控制的能力;使一个人恐惧,看他能否坚定立场、凛然有为;使一个人哀伤,考验他的为人;使一个人痛苦,考验他是否有志气。
武汉国学班讲到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会容易得意忘形、在身处困境的时候容易一蹶不振,在富裕的时候听不进忠言逆耳,在贫困的时候很难抵挡金钱的诱惑。
这些都是人之常情,而真正优秀的人,无论身处何境,都懂得约束自己,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诸葛亮识人七法
根据《将苑》记载,诸葛亮曾经提出了七个识人的方法:“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这七个方法意在给被试者设置种种情境,从他们的临场反应中观察这个人的能力:有意用是非去试探他,看是否有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
用言词论辩来同他辩论,看他是否有应变的智慧。
向他请教智谋,看他是否有真知灼见。告诉他有祸难,看他是否有敢于赴难的勇敢。用酒把他灌醉,看他是否因失态而暴露本性。
用利益去引诱他,看他是否保持廉洁。让他限期完成某件事情,看他是否能守信用。
此七观可概括为:
志、变、识、勇、性、廉、信等七项内容。诸葛亮作为蜀国丞相,对人才的发现十分看重,他在《出师表》中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他这七种识人之法,抓住了用人的要义,告诉我们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方法既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
-
上一篇:武汉大学国学班:做人为何要“寡欲”、“知耻”、“慎独
下一篇:武汉国学班:决定人成就的五个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