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博海国济】为什么要读曾国藩家书
发布时间:2024-12-16 人气:351
“吾于当世贤者,可谓倾心以事矣。而人终乐从曾公,其至诚出于天性,感人深故也。”

清 胡林翼

 

“论功则推以让人,任劳则引为己责;盛德所感,始而部曲化之,继而同僚谅之,终则各省从而慕效之。

 

“吾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曾国藩)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

清 李鸿章


平日持议,常谓天下之至大,事变至殷,绝非一手一足之所能维持。故其振拔幽滞,宏奖人杰,尤属不遗余力。

—清 薛福成

 

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清 石达开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清 左宗棠
 
“总文正一生之政绩,实无一污点,其正直廉洁忠诚诸德,皆足为后人模范。故其身虽逝,而名足千古。其才大而谦,气宏而凝,可称完全之真君子,而为清代第一流人物,亦旧教育中之特产人物。”
《西学东渐记》容 闳
 
夫满清之所以中兴,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者,盖非人才消长之故,而实德业隆替之征也。彼洪、杨、石、李、陈、韦之才略,岂不能比拟于曾、胡、左、李 之清臣?曾氏标榜道德,力体躬行,以为一世倡,其结果竟能变易风俗,挽回颓靡,吾姑不问其当时应变之手段,思想之新旧,成败之过程如何,而其苦心毅 力、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之道,盖已足为吾人师资矣。
《增补曾胡治兵语录序》蒋中正
 
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信否尽人皆可学焉而至,吾不敢言;若曾文正之尽人皆可学焉而至,吾所敢言也。何也?文正所受于天者,良无以异于人也。且人亦孰不欲向上?然生当学绝道丧人欲横流之会,窳败之习俗,以雷霆万钧之力,相罩相压,非甚强毅者,固不足以抗圉之......
 
文正以扑拙之姿,起家寒素,饱经患难,丁人心陷溺之极运,终其生于挫折讥妒之林,惟恃一己之心力,不吐不茹,不靡不回,卒乃变举世之风气,而挽一时之浩劫。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
—梁启超
 
杨昌济初见青年毛泽东,“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曾国藩)、梁任公(梁启超)之例以勉之”。在他的影响下,毛泽东认真研读过曾国藩的许多著作,长沙求学期间,他的听课笔记和读书札记《讲堂录》中记有:涤生日记,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他在《讲堂录》中还评议说,如同宋代范仲淹高过韩琦一样,曾国藩也高过与其“并称”的左宗棠。他认为,范(仲淹)、曾(国藩)都是“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不仅成就事功,其思想也影响社会。
 
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致黎锦熙的信中写道:今之论人者,称袁世凯、孙文、康有为而三。孙、袁吾不论,独康似略有本源矣。然细观之,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实在何处,徒为华言炫听,并无一干竖立、枝叶扶疏之妙。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惟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时惧倾圮。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有如彼之完满乎?天下亦大矣,社会之组织极复杂,而又有数千年之历史,民智污塞,开通为难。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现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
 
 
简  介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谦劳”,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一生体弱多病,30岁开始耳鸣,35岁得了皮肤病,困扰终生,中年之后,曾国藩的日记显示他常年身陷各种疾病当中,比如脾胃不好、胀肚、牙痛、腹痛、多汗、咳痰、腰痛、脚肿、眩晕、疝气、肝病……他自己感叹“几全身皆病矣”,却一辈子没休息过一天,每天都进行高强度的工作,还不忘写日记,自省其身。晚年的曾国藩虽然已经油尽灯枯,仍然勤奋有恒,尽管右眼已经失明,左眼的视力也并不好,但他还是每天在处理完公事后读一点儿书。有时眼睛实在太疼,就闭目默诵。直到生命的末尾,曾国藩仍然没有停止高强度的工作,也没有停止自省。

 

曾国藩以平凡的农家子弟身份出道,带着一身毛病,却立下“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誓言,一生克勤克己,“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最终成为传统社会的最后一个圣人,成为后世称赞的完人。他在日记中说:“夜思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材,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纵观曾氏一生,他是这样说的,确实也是这样做的。

 

 

许多有影响力的名人很是推崇曾国藩,包括像毛泽东和蒋介石这样的对手,都不约而同地敬佩着一个共同的偶像,这说明曾国藩除了功业上的成就以及文章、思想之外,一定还有更重要的人生内涵值得大家去学习。同一个阵营的人向他学习,不同阵营的人也向他学习,说明大家要向他学习的“这一块内涵”是具有“普适性价值”的,是不以政治立场、个人喜好甚至是历史价值观所左右的。

 

这种“普适性价值”到底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他身上那些值得学习的地方,是像普遍真理那样,具有着永恒的普遍性价值的?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最大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教育”。

 

曾国藩资质平常,他身上有着普通人常有的性格缺陷,甚至一生中也做过很多错事,留下过很多遗憾。但是,他有一个常人最难具备的优点,就是对于任何事,对于任何错误与不足,他都够做到勇于反思与反省,并以一个崇高的信仰来要求自己,来检查自己,而这个崇高的信仰就是儒家“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与“仁爱忠恕”的道德精神。

 

图片

 

比如说他小时候读书慢,资氏平庸,但他从不讳言,他在给孩子的信中多次说过自己读书、背书很慢的事儿,正因为如此,他才彻夜不眠,以勤补拙,就一篇小文章他也要背上个通宵。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尚拙”。既然天性钝拙,那么我就充分发挥钝拙的长处。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他做人讲究“拙诚”,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不玩心眼。他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凭奇谋诡计,只凭坚忍踏实,死磕到底。这种方式正如“重剑无锋”,表面上看起来迟钝,实际上锋利。就好比郭靖的降龙十八掌,表面上简单笨拙,实际上却大气厚重,所向披靡。这是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秘诀,也是他常向别人谈及的道理。

 

因此可以看出曾国藩并不比别人聪明,然而他做事却非常高明。其高明就是建立在笨拙之上,建立在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之上。“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功能强大的计算机,不就是建立在最简单的只有“1”“0”两个数字的二进制基础之上的吗?曾国藩说,自己“天分……不甚高明,专赖学问以求精明”。曾国藩一生经历千难万险,处理过无数大事,大体都很得当。其过人之处就是不怕费心费力,对事物进行不留死角的深入分析。在对事物进行精到分析的基础上,再找出要害,把握关键。每次处理完了之后,还要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做参考。“智慧愈苦而愈明”,是他的切身体会。他这个人做事的特点一直是:功虽大而不喜,过虽小而必究。常说“悔生吉”,所谓“悔”,就是总结反省失败。在曾国藩看来,“失败”是一个人一生的宝贵财富,每一次失败都要吃透,才能不白白付出这个代价。

 

曾国藩年轻时心胸不够开阔,甚至跟老师、跟兄弟间也有记仇的事儿,可他在日记里反思得最多,在给孩子的信里教育得最多的内容也是这一点。后来,他越来越能容人,连左宗棠一辈子对他冷嘲热讽都忍了,连李鸿章对他三进三出的背叛都忍了,而最后正是在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帮助下,才获得了与太平军作战的最后胜利。

 

梁启超认为曾国藩不仅真正做到了《论语》中曾子所说的“每日三省吾身”,他还把自己反思后的学习心得记下来,先是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记下来,然后又通过家书的形式拿来教育孩子,教育自己的弟弟,甚至教育家人与族人,乃至于这种立身垂范的形式和内容都成了中国家庭教育史上最杰出的精华之作。

 

图片

 

曾国藩一生创作的日记和家书达上百万字,而这些日记与家书的主要内容就是曾国藩一生自我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心得体会。梁启超说,这些心得体会,“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梁启超《曾文正公嘉言钞》序)

 

就是说曾国藩能不说空话,能像卢梭写《忏悔录》那样敢于真的直面惨淡的人生,能真的从实践中总结出人生中最质朴、最有用的经验与道理,然后毫不遮掩地用它来教育自己,也来教育家人,教育后人。

 

梁启超说,不仅是我梁启超,乃至我们这一代人,乃至以后时代的人,都终将因此而受益匪浅。这是唐宋以来那么多儒学之士、饱学之士都没有做到的。所以就这一点来看,不论曾国藩的历史功过怎么看,他的历史地位,他的家书、家训的历史地位,都是不可动摇的。

 

图片

 

所以说,按梁启超的观点来看,曾国藩不仅是个大儒,也不仅是清代中兴的名臣,也不仅是洋务运动的开创者,他更是一个教育家。不只梁启超,像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也曾明确地说过—曾国藩,“实为一大教育家”。

 

事实上,在中国家庭教育史乃至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曾国藩和他的家书、家训都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作为一代大儒、理学传人,他一生重视教育,不论在京为官,还是在外带兵,总是作有大量教育子弟的书信、文章。他的家书虽然是家信,但在文牍学上被视为是标准的家训,而且其影响并不逊于,甚至还要胜过著名的《颜氏家训》和《朱子家训》。

 

国藩家训和《颜氏家训》、《朱子家训》这些著名的家训不同的是,曾国藩的家书、家训主要写于他外出求官以后,而且教育对象也并不只对自己的孩子,还有自己的兄弟姐妹,甚至是族人,所以他的教育对象大多是面对青年人或者是成年人的,而教育内容主要是在做人和做事方面。

 

有人称《曾国藩家训》为“千古家训之首”,这其实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的。因为若从狭义的角度看,《曾国藩家训》于家规礼法所涉并不为深。曾国藩也想过要专做一部标准版的曾氏家训,家书中谈到这种想法说:“前立志作曾氏家训一部,曾与九弟详细道及。”也就是说,他想写本《曾国藩家训》,这种想法还跟他的九弟曾国荃探讨过。

 

 

 

 

然而非常遗憾,直到曾国藩1872年去世,这部他立志想作的《曾国藩家训》也没写出来。原因有两个:

 

一是曾国藩认为要遍览经史子集,尽可能多地掌握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教育及学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后,才可以写这本他命名为《曾氏家训》的大成之作。

 

二是即使读尽了经史子集,掌握了那么多的材料,自己也要做到烂熟于心,可以融会贯通后,才可以写这本大成之作,这就叫“胸中道理愈多,议论愈贯穿,仍当为之。”说起来是两个原因,其实就一个,也就是曾国藩认为火候还不到,要待自己阅历极丰富,知识极丰富,自己的功夫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后,才可以写这本《曾国藩家训》。

 

虽然曾国藩自己未能亲自写出家训,但他数百万字留存作品中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很多。在曾国藩去世后,李瀚章、李鸿章兄弟为曾国藩整理、编撰并出版全集,就特意搜集曾国藩家训思想中的精华之语,在全集中单列“曾氏家训”一章。其后,又有人将其单独成册发行。在后,更有人不断重新为之编选、出版。随后,梁启超为其专门编定《曾文正公嘉言钞》,其间的主体其实也还是曾国藩的家训名言与警句。

 

图片

 

至此,《曾国藩家训》声誉日隆,同名图书大行其道,成为百多年来坊间不断流传的家训名作。事实上,也正因为曾国藩没有像古代的颜之推写《颜氏家训》那样写本很规范化的家庭教育教材,而他自己一生中又处处贯彻着他的家训教育理念,这样一来,他的家训思想内涵反而不受一本书的限制,显得更加丰富。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图片

 

尤其近代以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曾国藩被许多政界人士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深谙盈虚之道,用之于官场得以“进退自如“善始善终,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跌挫,在传统官场上像他这样成功的并不多见。

 

除了事业上的成就,他又是最好的领导和老师,在他的培养和举荐下,其手下有二十六人成为了督抚、尚书,也就是真正的正部级官员;这还不算,另有五十二人成为三品以上官员,即副部级以上大员;再细算,道员、知府、知州、县令,更是数不胜数。比较出名的有:胡林翼、曾国荃、左宗棠、李续宾、罗泽南、彭玉麟、郭嵩焘、李鸿章、沈葆桢、杨载福、刘坤一、容闳等,远在英国的历史学家包耳格在细细研究曾国藩后,也无不感慨的说:“曾国藩是中国最有势力的人,当他死去的时候,所有的总督都曾经做过他的部下,并且是由他提名的。

 

他也是最好的儿子,在孝顺父母方面他总结出了“事亲以得欢心为本”的儒家明训,并能耳提面命身体力行,其孝亲事迹虽无惊世骇俗之事,但也足以垂范后世

 

他还是最好的哥哥,在教导和照顾弟妹方面体贴入微,曾国藩兄弟五人,他为老大。作为兄长,他全面担负着教导弟弟们读书做人、修身处世等方面的重任。他根据祖父曾玉屏的治家遗规,参合自己的见解,对于在乡间主持家务的澄弟,集中训导其谨守家风,要求其弟不忘“耕读”之本,不要干预地方事务。对于跟随他在夕卜作战、做官的三个弟弟,尤其是对曾国荃的训导可谓面面俱到,从处世为人、从政治军、谨守家风、保养身心等方面都加以细心的开导,有了成绩加以鼓励、赞扬,有了缺点和错误则毫不留情地予以批评,充分尽到了做长兄的义务。这在中国家庭教育史上是不多见的

 

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在百忙和艰难困苦中能够子侄辈殷勤指引和细心开导,他们读书做好人,从小养成“勤俭”、“谦虚”的品行;希望他们谨守先世“耕读”家风,唯恐他们生长在官宦家庭而流于骄侈。用现在的话来说,曾纪泽和曾纪鸿是“正牌高干子弟”,然而他们在曾国藩的严格教育之下,都没有变成“衙内”和大少爷。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学通英文,成为清末著名爱国外交家;曾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已取得相当可喜的成就。

 

自古以来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因为树立了良好家风,因此数代以来,直到今天,依然人才辈出,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目前没有一个败家子。其中曾国藩“慎独、主敬、追求仁爱、参加劳动”的遗嘱对后世影响深远。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观对中国近现代官僚士大夫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例如彭玉麟对曾国藩的家庭教育观揣摩颇深,效法可谓急切而实际。尤其在告诫子弟勤俭持家、做一个好官方面表现极为突出。李鸿章对于曾国藩家庭教育的思想和方法,除了在为学方面借以教其子弟外,尤其赞同其在立身处世的问题上的观点。蒋介石也对曾国藩家庭教育观很重视,视之为至宝。当有人询及家庭教育的问题时,他往往回复“阅曾文正公家训”某年某月某日即可。翻阅《总裁训子谕示》书,我们可以看到蒋介石常以曾国藩家训教育其儿女。当其子在来信中未提及此事时,他就斥责说你没有看过‘曾公家训吗?为何来信总未提及?”

 

由此可见曾国藩家庭教育观不仅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一部分学人士子、官僚政客身上得到了突出的反映。它既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在新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得到了阐发,并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取得了实际的效果,从而适合一部分人的心理,把学习它作为教育子弟成材,保持家世经久不衰的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的确,曾国藩家训的最终目的及其基本思想内容,虽然带有他那个阶级和时代的烙印,但其中一些具体的思想内容如戒奢、骄、怠、懒,守勤、俭、廉、朴等、非常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作为”儒家“代表,曾国藩在“立功、立德、立言”三立方面均有所造诣,立功且不必说;就立德而言,他时时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近乎纯粹,五十年后相继主宰了中国的两个大人物—蒋介石和毛泽东,也不约而同地把他当作过自己的精神偶像。说到立言,他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对理学身体力行,登堂入室,造诣很深。留下了洋洋数百万言的全集,其精深博大之处可以让学者终生沉浮其中,他的家教理念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曾国藩身上的儒学精神,是有活力、有弹性、有容纳力的。和那些愚顽浅薄的官僚不同,他掌握了儒学的真精神。在清朝士大夫中,他这个理学名家是第一个对洋人平等相待的人。他兴起洋务运动,开西学东渐之先河。在当时的气氛之下,没有大眼光大见识是不可能做到这些的。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兼传教之人”(干出事业并留下思想学说的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他用一生捍卫、守护了自己珍视的文化和信仰,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同时,也证明了一个人意志力的局限。他无望的努力在人类精神征途上,树起了一座令人不得不肃然起敬的丰碑。

 

教子明训

 
 

图片

明国高僧 印光大师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二
复周孟由昆弟书节选
 
富贵人家子弟,多不成器,其源由于爱之不得其道,或偏与钱财,或偏令穿好衣服。钱随彼用,则必至妄吃致病。若为彼存以生息,余不得者,于父母生嫌心,于所偏得兄弟姊妹生忌心,皆非所以教孝教弟之道。若女有钱,出嫁必以钱自骄,或轻其夫,或不洞事,以钱助夫为不法事。
 
欲儿女成贤人,当为培福,不当为积财。财为祸本,汝等看多少白手起家者,皆由无钱,自勤而来,而大富家多多不久房产一空。故古人云,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能读则读,不能读,或农或工或商,各有一业,为立身养家之本。女子若有钱,明道理,钱固为助道之本,不明道理,则害其女,并害其婿,并害其外孙孙女矣。
 
汝母善理财,幸汝家祖德深厚,故兄弟姊妹,皆贤善和睦。或于一人,有偏私偏爱,亦不至彼此计较,然不可以此为法。须令儿女永无计较之嫌隙可生,及倚恃之骄情长起,庶几家道兴而子孙通皆循规蹈矩矣。光之性情多络索,以汝兄弟以光为师,恐后来或致儿女受害,故为絮叨及之,切勿谓所说无因,视作废言,幸甚。但祈汝兄弟认真念佛,则为报母之恩,亦为报佛之恩矣。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
复永嘉某居士书四节选
 
兹知欲居通州之意。虽志在成就子弟,而不知子弟之成,唯在家教。凡属子女,必须从幼教以孝弟忠信,勤俭温恭。至其长而入学读书,方有受益之基。倘自幼任性而惯。且无论无天姿无善教。即有天姿有善教,亦只成得个文字工人,儒门败类而已。世有才高北斗,学富五车,而其所作所为,皆仗此聪明,以毒害生灵,毁灭道义者。其原皆由初无家教以为之肇也。
 
文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与大学欲治天下国家者,必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起,同一臭味。此儒门教人希圣希贤之无上秘诀。捨是而求,皆其末耳。为今之计,子女当能言语知人事时,即于家庭先令认字块。(女子虽不必令其造大学问,断不可不识字,不通文理。母尚宜胎教。若识字通文理,则所生子女,便易为学矣。)每一块纸方,只写一字,不可两面俱写。若两面写,则便同记口歌矣。日限几字,每日将认过熟字,又须遍认一二过。不上年余,便认许多。后读书时,凡读过者,通皆认得,不致有只记口歌之弊。
 
凡彼力能为者,必须令其常做以习勤。(如洒扫执侍等)凡饮食衣服,勿令华美。但凡抛撒五谷及损坏什物,无论物之贵贱轻重,必须告其来处不易,及折福损寿等义。倘再如此,定遭扑责,决不放过。如此则自能俭约,断不至奢侈暴殄。及能读书,即将阴骘文,感应篇,令其熟读,为其顺字面讲演之。其日用行为,合于善者,则指其二书之善者而奖之。合于不善者,则指其二书之不善者而责之。(彭二林居士家,科甲冠于江浙,历代以来,遵行二书,其家状元甚多,然皆终身守此不替。)如金入模,如水有堤。岂有不能成器,仍旧横流之理乎。人之为人,其基在此。此而不讲,欲成全人,除非孟子以上之天姿则可矣。
 
然读书之时,不可即入现设学校。宜合数家请一文行兼优深信因果之师,令其先读四书及五经耳。待其学已有几分,举凡文字道理,皆不被邪说俗论所惑。然后令其入现学校,以开其眼界,识其校事。不致动与时乖,无由上进矣。能如是,则有天姿者,自能有为。无天姿者,亦为良善。独善兼善,自利利他,实不外此老僧常谈也。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永嘉某居士书六节选
 
人家欲兴,必由家规严整始。人家欲败,必由家规颓废始。欲子弟成人,须从自己所作所为,有法有则,能为子弟作榜样始。此一定之理。今欲从省事省力处起手,当以因果报应为先入之言。使其习以成性,庶后来不至大有走作。此淑世善民,齐家教子之第一妙法也。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
复严德彬居士书二节选
 
人生世间,勤则有成。若懒则一事无成矣。且莫谓纵才能不出人上,而家业尚有可恃。须知越富贵,越要勤学。富贵家子弟多败类,少有成正器者,皆因有家业可恃。卒至可恃者不足恃,而自己之德之才,由其有可恃者,皆不成就。至可恃者不能恃,而自己之德之才一无所有。则不为庸人与寒贱,何可得乎。
 
汝既发心皈依佛法,必须先要做好人。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一举一动,虽在暗室,不可放逸。务必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为世间贤人善人。能如是,方可为佛弟子。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

复王悟尘居士书一节选

 

既有二女,当善教之,俾知妇德,妇言,妇容(容者,容止。乃指举动庄重而言。近世俗儒不识字义,遂作容貌美好说,可叹。)妇红。具此四德,而后再加以知因识果,信愿念佛。则将来出嫁后,必能仪型闺阃,师范女流。相夫教子,俱成贤善。若此女者,岂不为祖宗之光。

 

今之世道,乱至极点,皆因举世不知教女之所致也。以人之性情及与习染,资于母者最深。幼时若有贤母,长时再有贤妻,其人有不为贤人乎。是知教女乃治国平天下之根本法轮也。而世人梦梦,专以娇养艳妆为事。以故多半妇女,皆相成夫恶,教子以机械变诈。俾有天资者,尽成狂妄。无天资者,悉作顽民。可不哀哉。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四
复刘观善居士书二节选
 
光常谓之丧乱,由于家庭失教所致。教子固要紧,而教女更甚。以女若得其善教,则成就四德,相夫教子。俾有天资者,成就圣贤学问品格。即无天资者,亦必为一循分良民。女若失教,不但不能相夫教子,于义于道,且将诱子为非,教其作恶。凡古今之大奸大恶,皆非贤母所生。欲家之兴,国之治,当从教养子女起,此根本解决之道也。
 
春间见阁下出身富贵,少年老成。虽居沪上,志慕真修。意其家庭教育,当必有出于寻常富贵家之上者。今见令慈之纯孝苦节,岂但阁下亲炙休光为之转变,即千百年后,见闻其懿德淑范,亦当为之转变。
 
惜世之讲求治安者,弃圣道而崇夷法。不知其本何齐其末,以致愈欲治而愈乱,虽圣贤出世,亦末如之何矣。尚祈阁下与侪辈常言之,亦未始非敦本重伦,齐家治国之一助也,令慈坤德克全,所歉者,未闻净土法门而已。祈阁下于朝暮回向时,代为回向往生,则可谓大孝尊亲也已。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
上海市佛教会慈幼院序
 
人之幼时,教养为急,良以知识初开,熏习易入。习于善,则为善士。习于恶,即成恶人。况无父,无母,无衣,无食之孤儿乎。此种人不得教养,不是即为饿莩,便是流为乞丐,及与匪类。以天赋之才德,由贫困而不得发显,可不惜哉。若得其教养,如晋之释道安,明之释妙峰,道传佛心,上宏下化。宋之吕文穆,范文正,道济时艰,继往开来者,古今固不乏人。
 
纵令无此天资,亦当养成良善,得以自主,而为一乡一邑之淳谨士。以敦行乎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而得以改变世道人心于不知不觉中。而因兹巩国基而辅治道,其利益固不独在乎孤儿也。愿仁人君子,本幼吾幼之心,而一致进行,赞襄其事,以慰孔子少怀,释迦一子之心,其为幼幼之心,方可圆满,无所欠缺也。不禁馨香日夕祷之。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二
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
 
人生天地之间,藐尔七尺之躯。其与广大高厚莫测之天地,并立为三,称为三才者(三才者,天地人)。以其能仰体天地之德,皆可以为尧舜,皆可以作佛,以参赞其化育故也。
 
故圣人于易乾坤二卦之象,一以自强不息法天,一以厚德载物法地教人。夫自强不息,则闲邪存诚,克己复礼,非到明明德,止至善,人欲净尽,天理流行,以复其本具之性德不可也。厚德载物,则仁民爱物,推己及人,当必本忠恕,行慈悲,胞与为怀,物我同观,非尽其参赞之天职弗止也。
 
然此非专指居位行政者言,即匹夫匹妇,亦皆能行。以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圣贤之学,修身而已。能修身者,必能孝弟,必能格除物欲,扩充良知,以独善其身矣。而其效必能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况得位行政,岂有不能兼善天下之理乎……
 
人以善感,天以福应。自然雨顺风调,民康物阜。决不至常降水旱瘟蝗,风吹地震等灾。而时和年丰,人乐其业。加以慈和仁让,相习成风。纵有一二愚顽,亦当化为良善。
 
如诚法师翻译:
人生长在天地之间,以藐小的七尺身躯,能够与广大高厚不可测量的天地,并立而称为三才。这是因为人能够仰望体察天地的高厚之德,都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贤人,都可以作佛,来协助天地化生长育的缘故啊!
 
是故儒家圣人在《易经》的乾卦、坤卦的卦象中,乾卦以“自强不息”来效法天道,坤卦以“厚德载物”来效法大地,以此天地之德来教导人们。“自强不息”,就是远离邪恶,心存诚敬,克制私己,而回复礼法。非得到达明了自心之明德,止于至善之地,私人欲望清净究竟,天赋的性理能够流行实践,以回复其本自具有之性德不可。“厚德载物”,就是行仁于民、慈爱众物,推己之心而及于他人。则必当本于忠恕之道,实行慈悲,以人民为同胞、众生为同类而感怀慈爱,万物与我同体而观,如果不是穷尽其参赞化育的天职则不停止。
 
然而这并不是专门指身居权位而实行政事的人来说,而是说即使是平凡的普通百姓,也同样都可以实行。这是因为所谓的尧舜之道,其实就是孝悌二字罢了。而圣贤的学问,其实就是修养自身而已。能够修养自身,则必定能够实行孝悌,必定能够格除私欲,扩充本有的良知良能,来修善自身,保持节操啊!而这个功效必定能够为妻子做榜样典范,进而推广到兄弟,来治理好家庭国邦。更何况是得到权位,而实行政事的人,岂有不能兼善天下的道理呢?
 
人以善行感于上天,苍天就以福德而相应。自然而然就能风调雨顺,人民安康,物产富足,决定不致于常常降下水灾旱灾,瘟疫蝗虫,以及台风地震等灾难。而时节平和,年岁丰收,人人乐其事业。再加上以慈悲祥和,仁义礼让,互相学习,成为风气,纵使是有一两个愚痴顽劣的人,也必当转化为良善之民。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四
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摘录
 
孝顺父母,无违无逆。委曲宛转,劝令入道。断荤吃素,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了脱生死。父母若信,善莫大焉。如决不依从,亦勿强逼,以失孝道。但于佛前,代父母忏悔罪过,斯可矣。于兄弟则尽友,于夫妇则尽敬。于子女则极力教训,使其为良为善。切勿任意骄惯,致成匪类。于邻里乡党,当和睦忍让,为说善恶因果,使其改过迁善。于朋友则尽信,于仆使当慈爱。于公事则尽心竭力,同于私事。凡见亲识,遇父言慈,遇子言孝。若做生意,当以本求利,不可以假货哄骗于人。若以此风,化其一乡一邑,便能消祸乱于未萌,致刑罚于无用。可谓在野尽忠,居家为政矣。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二
与永嘉某居士书节选
 
凡发科发甲,皆其祖父有大阴德。若无阴德,以人力而发,必有大祸在后,不如不发之为愈也。历观古今来大圣大贤之生,皆其祖父积德所致。大富大贵亦然。其子孙生于富贵,止知享福造业,忘其祖父一番栽培。从兹丧祖德以荡祖业,任其贫贱。此举世富贵人之通病。
 
能世守先德,永久勿替者,唯苏州范家,为古今第一。自宋文正公以来,直至清末,八百余年,家风不坠,科甲相继。可谓世德书香之家。而长洲彭家,自清初以来,科甲冠天下。其家状元,有四五人。有同胞三鼎甲者。而世奉佛法,虽状元宰相,犹日诵感应篇,阴骘文,以为诚意正心,致君泽民之鉴。彼狂生谓此等书,乃老斋公老斋婆之所从事者。非但不知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并不知人之所以为人。生为行肉走尸,死与草木同腐。而且恶业难消,永沉恶道。彼嚣嚣然自命为博雅通人,致令后世并天地父母之名字亦不得闻者,何可胜数。
 
欲子孙之不趋败途,共入正道者。当以感应篇汇编,阴骘文广义,为定南针。则世俗习染之恶浪滔天,黑云障日,亦不至不知所趋,而载胥及溺。否则纵令风平浪静,天日昭彰,亦难保不入洄澓,而随即沉溺矣。况绝无风平浪静天日昭彰之望之世道人心乎。
 
须知阴德二字,所包者广。成就他人子弟,令入圣贤之域,固属阴德。成就自己子弟,令入圣贤之域,亦是阴德。反是,则误人子弟固损德,误己子女亦损德。力能兼及,何幸如之。否则且就家庭日用云为,以作为圣为贤之先容。正所谓即俗修真,现居士身而说法者。祈以此意,与令友,及一切知交,剀切言之。亦未始非己立立人,自利利他之一端也。

上一篇:【博海国济】抓住当下,充实自己

下一篇:【博海国济】企业家哲学智慧与历史修养研修班

免费试听申请
/ 留下您的联系信息,我们会有专业课程顾问与您联系,一对一为您详细介绍相关课程和服务,帮您更高效的解决管理难题 /
您的姓名
*
公司名称
联系电话
*
您的职务
武大总裁班在线咨询